[南京园林绿化] 苗木修剪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作用
2019-09-25 浏览310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化工程迅猛增加,作为绿化工程主基调的苗木栽植也由过去以春秋栽植为主,逐渐演变为不分季节栽植的新常态。为了实现这一新常态,满足生长季节苗木栽植需要,从反季节出圃课题研究、容器苗出圃技术研究,到提前断根处理以至如今随用苗量剧增而随时刨苗的尝试并大规模应用,苗木工作者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为工程需要提供合格的苗木。而由于技术水平、施工人员素质、人为限制等因素影响,一些施工单位对苗木栽植前的修剪重视程度不够,在苗木栽植过程中修剪不当或不修剪,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从而在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
▲立交桥下栽植的法桐经修剪长势健壮
苗木栽植存在的修剪问题
全冠栽植不修剪 为了使景观效果速成,一些建设方要求苗木全冠栽植。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有些施工单位理解为对全部苗木不能修剪,因此栽植时不做任何修剪。对于休眠期苗木栽植,还能保持一定的成活率,但苗木生产势弱、景观效果较差。天津市人民公园附近道路曾于秋季栽植米径15cm左右全冠杜仲40多株,有少部分春季发芽但生长势很弱,半数以上不发芽并逐渐死亡,不到3年时间,行道树全部更换为白蜡,不但没达到绿化效果,而且浪费了大量苗木。
对于生长期栽植,使用现挖苗木,如果不进行修剪处理,往往造成大面积死亡。2015年天塔附近的道路绿化,栽植的米径18?20cm全冠法桐180多株,从5月初带叶栽植到6月初基本全部死亡,虽然中途不断采取缩减枝条、喷水等措施,但无济于事,不得不重新补种。
出现问题才修剪 有些反季节栽植的苗木,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人员紧张等原因,不能在苗木栽植后立即修剪,而是当苗木出现叶片萎蔫、顶端嫩梢下垂等典型失水症状时才修剪,一方面由于修剪不及时增大了苗木死亡概率,另一方面即使苗木成活也需要较长时间缓苗,树势整体衰弱,景观效果很差。
修剪不当 有些施工单位,由于技术人员不重视,施工人员素质低,苗木修剪只是简单的平头短截等,不做深层次优化修剪,后期苗木生长分化严重,也有部分死亡现象,而且景观效果也不理想。
▲未经修剪的国槐,生长势较差、只长叶不发枝
苗木栽植修剪的必要性
去除顶端优势,促苗木发芽 顶端优势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不修剪的苗木,由于顶芽存在,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而不能萌发。生长期栽植的苗木由于其营养吸收器官--根部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吸收能力下降,而植株体内的水分,在刨苗和运输过程中大量散失,由于营养缺少运输动力不足,顶芽萌发力量不足,而顶端优势的存在又抑制下部侧芽的萌发,从而需要长时间积蓄动力,增大了死亡的概率。另一方面,当顶芽缺水失去活力后,上部侧芽有了萌发的机会,但是此时侧芽中的一部分也因长时间缺水失去活力,从而形成向下逐渐死亡现象--抽条。因此,适时修剪,去除顶端优势,可使有萌发能力而受到抑制不能萌发的侧芽及早萌发,激发植株整体活力,达到成活的目的。
平衡营养需求,尽快恢复生长势 苗木出圃时根际直径一般是米径的8?10倍,刨苗时大部分吸收作用的毛系根被切除掉,苗木栽植后需要经过愈伤、新根生成和恢复吸收能力的过程。由于营养吸收能力下降,不能完全支持原来苗木地上部分的生理活动,表现为发芽缓慢、发芽后生长势弱、只长叶不发新枝。生长期栽植的苗木如不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到位,因植株体内生理活动处于旺盛期,营养水分消耗量大,不能持续供给后表现为叶片迅速萎蔫下垂、发黄,顶部新生枝条下垂直至叶片枯萎并开始抽条,到最终整个植株死亡。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是实施适当的修剪,平衡营养需求,再结合其他措施,提高苗木移植后的成活率。另一方面通过修剪协调平衡营养利用关系,可避免苗木枝条出现不协调的自然死亡,保持树冠完整。
保持良好的观赏效果 修剪可保持树种的分枝方式、干性、层性、顶端优势、萌芽力、发枝力等生长习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满足生理需要,提高抗逆能力,使树木在冠形、线条、健康程度等方面美观协调。
修剪方式
短截 主要有轻短截、中短截、重短截、极重短截几种方式。
①轻短截。剪掉1/5?1/4枝梢部分,保留饱满的剪口芽,利于发育成较旺盛枝条,剪口下部的芽可发育成短枝,这些短枝生长不过分旺盛,积累营养多,可促进花芽形成。
②中短截。在饱满芽上方剪掉1/3?1/2枝梢部分。剪后的枝条相对增加了养分,同时顶端优势转移到剪口芽上,发育旺盛,长势强,主要用于培养延长枝和弱枝复壮。
③重短截。剪去枝条全长的2/3?3/4。剪口下的芽能萌发新枝,1?2 个芽生长旺盛,其余芽发育能力弱,用于弱树、弱枝的复壮更新。
④极重短截。在枝条基部留2?3 个芽,把枝条剪掉。因剪口芽很弱,剪后生成中短枝,常用于紫薇修剪。
疏剪 疏剪是去掉病虫枝、干枯枝、过密的重叠枝,调节枝条均匀分布,加大空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摘叶 摘叶是在生长期栽植苗木,在短截、疏剪部分枝条后,摘除部分叶片,达到减少苗木水分消耗,保留苗木景观效果的措施,主要在阔叶树的生长期栽植前使用。
定芽除蘖 新栽植苗木发芽后,除去树木主干基部及伤口附近当年长出的嫩枝、嫩芽或根部长出的根蘖,避免枝条和根蘖有碍树形、消耗大量养分,保留有用的枝条从而控制生长方向和强度,有利于主干和树冠的快速形成,达到苗木的景观效果。
修剪时间
休眠期苗木栽植施工,要根据其萌芽开花物候习性、伤流、抗寒等具体情况分析确定。一般落叶树种可在整个休眠期进行,常绿树种一般应于春季萌芽前适当修剪为宜,核桃、糖槭、枫杨等有伤流的树种早春萌芽后修剪。苗木整型修剪如对骨干枝的剪截较多也应在休眠期进行。生长期苗木种植,除使用容器苗,一般应在出圃前或栽植前进行修剪。
生长期出圃前修剪 生长期苗木出圃前在刨苗前后应对苗木进行修剪,采取疏剪、轻中度短截、摘叶等措施,以平衡由于根系损伤造成的营养需求,以刨苗断根前进行修剪为宜。对于有计划的栽植,还可以结合提前断根进行疏剪、轻中度短截,为苗木移植积蓄营养,降低生理活动强度,在出圃前在适当整修。如果以成活为目的可加重短截强度。苗木出圃前修剪还可以减少水分消耗,有利于长途运输。
栽植前修剪 苗木运到现场要及时组织修剪、及时栽植,缩短苗木暴露时间。如果出圃前未修剪,要及时进行疏剪、轻中度短截、摘叶、修根、涂药等修剪措施。已修剪的要优化修剪,初步定型、去伤枝、修剪根系伤口、伤口涂药等。
栽植后修剪 主要是优化修剪,包括定型、定芽、除蘖等。
▲经短截修剪后,国槐长势良好
结论和建议
修剪是苗木栽植过程中重要的保成活措施。在绿化施工过程中,适时、适当修剪措施不但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时可保持和提高苗木景观效果,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栽植前进行适当的修剪与景观展现并不矛盾,苗木只有在成活并健康成长后景观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修剪方式和修剪时间是修剪必须把握的关键环节。苗木栽植时期和生长习性决定了苗木的修剪方式,要不断总结和实践,针对不同的苗木,不同的栽植时期形成修剪方案,确保苗木的最佳效果,同时保证成活。
修剪是苗木养护管理中的重要措施。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是靠苗木再生长展现出来的。苗木要成景,与苗木成活后技术管理措施分不开,修剪可以去除影响树形的枝条,改善苗木的树形树冠,增强苗木观赏性。
在绿化工程苗木栽植中,南京园林绿化小编认为园林工作者不但要具备专业水平,还需要有担当精神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对于建设方违背苗木生长规律的要求,要善于沟通,敢于说服解释,减少盲从造成的苗木损失,提高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